1匹(拼音:pǐ),是中文通用规范一级字。最早见于甲骨文。本意为布帛一匹,古代测算布帛长度的单位,引申有配对、协助义。
2形声字。西周金文“匹”字从石、乙声。“石”内或加点为饰,“石”上或加横为饰。“乙”或讹作“A”,或繁化为“B”。东汉文本“匹”赘加义符“马”,乃坐骑之“匹”的专字。秦简“匹”字作C,为《说文》篆文所本。《说文》觉得“从八、匚”,误。“匹”乃《说文》篆文之隶定。“匹”指布帛四丈为一匹。《说文》:“匹,四丈也。”《汉书·食货志下》:“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,长四丈为匹。”又指测算马的企业。兮甲盘:“王赐兮甲马四匹。”舀鼎:“匹马束丝。”《曾侯乙墓》187:“三匹驷。”引申有配对、协助义。单伯钟:“D(弼)匹先王。”(辅助先王)《诗·大雅·文王有声》:“作丰伊匹。”毛传:“匹,配也。”本意为布帛一匹,古代测算布帛长度的单位,引申也用以骡马等动物的数量单位。